南志标院士团队成员李彦忠教授调查云南草地病害

发布时间:2019-07-05 字体大小 T |T

依托“云南省南志标院士工作站”、“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病害岗位”和“云南省现代农业草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南志标院士团队成员李彦忠教授带领史敏博士研究生、张梨梨和郑明珠硕士研究生于2019616日至30日在云南省开展了为期15天的草地病害调查。

 

 

 

由滇东北曲靖市沾益区和罗平县阿岗镇,向西至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仁德镇,再至滇中楚雄市大姚县龙街镇和仓街镇,途径保山市的腾冲市省草体系腾冲试验站基地(界头镇)和恒益东山牧场,龙陵县木城乡,最后至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苏典乡、平原镇和旧城镇,经过5个地级市或自治州,先后调查14个地点,包括7个点的天然草地和7个点的栽培草地,行程长达3500多公里。每到一地,首先普查病害,对病害症状拍照,然后采集病株,带回室内后反复换吸水纸,直至制作为合格的蜡叶标本,供后续研究之用。

本次调研涉及的牧草主要有紫花苜蓿、鸭茅、臂形草、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象草、苏丹草、扁穗雀麦等草种。紫花苜蓿上最主要的病害为根腐病、白粉病、黄斑病,发病率均为100%,其次有春季黑茎病、炭疽病等,其中云南发生的苜蓿白粉病和黄斑病的症状与北方明显不同。由于滇东北中部地区第一次降雨比往年晚,出现在5月下旬,各类牧草生长缓慢,多种病害才处于发生初期,尚未造成严重损害。德宏州盈江县和腾冲市等滇西地区当年第一次降雨早,雨量大,故象草、王草等当地主要栽培高大禾本科牧草生长旺盛,叶斑病发生普遍,但尚不严重。无论滇东中部年降雨量800毫米的地区,还是滇西降雨量高达3800多毫米的地区,天然草地和人工建植的放牧草地因家畜频繁采食而各类牧草植株矮小,病害种类多,但发病率较低。

草地害虫有苜蓿蚜虫、苜蓿盲蝽、蛴螬、草地贪夜蛾、粘虫等,其中草地贪夜蛾是今年首次在我国发现的检疫性害虫,由缅甸迁入我国云南,在盈江发现在象草和玉米植株上,叶片上布满虫孔和虫粪,心叶取食殆尽,发生率约56%,危害十分严重,但尚未扩散至我们调查的其他地区。粘虫在寻甸发生于90%的玉米和苏丹草植株上,危害与盈江的象草相近,这两种暴食性潜飞性鳞翅目夜蛾科害虫为今年全国多地暴发的主要害虫,应加以防控。

本次调查由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组织实施,黄必志研究员、薛世明研究员、张美艳副研究员筹划了本次调研行程,并联系了各调查市县的畜牧站或饲草饲料站,得到了地方相关部门体贴周到的安排和生活上的悉心帮助;薛世明研究员、钟声研究员、张美艳副研究员和李世平助理研究员参与了调查,植物分类专家钟声研究员协助对采集的病害植物标本进行了牧草分类鉴定,调查采集的牧草病害的寄主植物更加准确,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