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兰州大学、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从冻土草地中寻宝的科学家

发布时间:2017-05-15 字体大小 T |T

本报记者  林治波  柴秋实

年过花甲的兰州大学南志标院士,大半生都贡献给了草业研究,其建立的草地农业模式,将草地生产力提高一倍,有效遏制了草地退化;青藏铁路克服千里冻土等世界性技术难题,安全运行10年,离不开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吴青柏及其团队提供的技术支撑……

日前,记者来到这两所科研机构,倾听这群科学家讲述坚守西北的故事。

坐得十年板凳冷,换得科研硕果来

“我国陆地面积的近一半都是草地,而90%以上的草地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退化。”如何遏制草场退化?经过孜孜不倦的研究,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南志标院士和他的团队提出不合理的农业系统是草地退化的根本原因,并探索创建了适用于我国北方牧区、农耕区、半农半牧区的草地农业模式,使草地生产力提高1/31倍。

高山草原条件严酷,南志标便在青藏高原育成3个适应高山草原的春箭?豌豆新品种,使高山草原焕发生机;草地生产病害肆虐,他更是最早系统开展了牧草真菌病害研究,在全国推广应用,累计挽回损失2.1亿元。

为研究培育适应高山草原的优良牧草品种,南志标从1997年起就坚守在气候恶劣、条件艰苦的甘南草原,没有研究基地,就租住农户的房子,自己生火做饭。一次,因为科研任务量加大,单位临时多派了4个人过来,一间小屋里,6个人挤在两张床板上,第二天醒来时才发现被子都扯散了。“大家一直把这事当成笑谈,从来没觉得有啥苦的。”南志标说。

在甘南草原埋头研究10年后,南志标终于培育出适宜种植的牧草新品种,却在申报时未通过审定。“感觉这么多年付出的努力被否定了”,但南志标不肯放弃,反思问题,不断调整,最终申报成功。“学术的道路,就是用寂寞和执着铺就的。潜心研究,要能坐得住冷板凳,硕果才可能随之而来。”

响应国家战略,服务生产造福群众

企业家何延忠选择和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合作,在茫茫戈壁、浩瀚沙漠里探索建造治洪治沙、化害为利、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工程,这一工程也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作“沙漠都江堰”。清洪分离,改善生态,涵养水源,保障灌溉……“沙漠都江堰”工程作用明显,而其“分洪梳流治沙”的模式独具特色,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抵御了特大洪灾泥石流。

2011616日,敦煌突发特大洪水,工程保护了阳关几千人的生命和万亩农田、葡萄园。院企合作的“沙漠都江堰”,实现了生存、发展与保护并重,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并举,凸显出治沙、驯洪、生态经济、富民等多重效益。

“院企合作,人才充足的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支持,资金雄厚的企业搭建研发平台。”作为科研团队的一员,中科院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司建华向记者介绍,依托“沙漠都江堰”生态治理工程,团队研发出洪水疏流—渗滤—拦蓄技术、高寒生态产业技术等5项技术,作为“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恢复的水调控机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的支撑性内容之一,在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干旱少雨的地方,如何让一立方米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是我们科研人员和企业共同的目标。”在司建华看来,“科研的目的,还是要服务于生产,造福于群众。”

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必须破解冻土地带的工程技术难题。“冻土对温度极为敏感,以前修建青藏公路时,我们只是被动地去解决冻土问题。而修建青藏铁路,我们主动考虑到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采取了‘冷却路基’的思路。”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青柏自豪地告诉记者,即使青藏高原的气温50年后升高2.6摄氏度,青藏铁路依据现在采取的冷却技术也能保持路基稳定。

诲人不倦育桃李,进取精神是家风

数据显示,自建校以来,兰州大学已为国家培养了20多万名各类人才。2010年以来,选择到西部12省区市就业的兰大毕业生,占总就业人数的53.6%;同时,该校已连续7年面向甘肃农村生源,实施“免费医学定向生”招生项目,累计招生1490人,极大缓解了甘肃省基层全科医生短缺的状况。

10年前,南志标的右眼就完全失明,仅靠左眼工作。即使如此,每个研究生的论文他都会仔细修改3遍以上,一字一句地密密麻麻标注。由于连续的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南志标左眼视力也每况愈下,“视力最差的时候,即使是熟人面对面也看不清。”南志标说。

在这种情况下,南志标对每个学生试验仍然亲力亲为,看不了文字,就请人念。“每当收到南老师的短信时,脑海中就自动映出了他左手拿着手机,眼睛贴近手机屏幕,右手写着短信的身影……”南志标的学生康琦目前正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她告诉记者,对南志标而言,收发手机短信也会是一个巨大考验,一个短信常常需要耗时数分钟,但他却对这种自己与学生直接交流的方式乐此不疲。

“兰大化学院的科研团队就像一个大家庭,老一辈科学家传承下来的科研态度和进取精神,就是我们这个团队应该坚守的‘家风’。”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为对记者说,兰大化学院的家风是“自强不息、团结一心”。

王为带领的课题组目前已经合成了40多种有机框架材料,在对材料进行命名时,他们给这些材料起了一段相同的名字——LZU,“这是兰州大学的英文名缩写,我们想借助材料命名的机会,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兰大,也让兰大更多的毕业生留下来服务西部。”王为说。

 《人民日报》(20170515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