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
退耕还林勿忘“退耕还草”

发布时间:2013-08-21 字体大小 T |T

“近年来,‘三农’、‘三牧’问题的联袂登场,是草业和农业面临的重大危机。我呼吁扭转观念,打破‘以粮为纲’的思维模式,发展新型草地农业。”近日,在中国草学会草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和《草业科学》创刊3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讲台上,任继周再次畅谈了草地农业的重要性。

数十年来,任继周“退耕还草”的设想,几经周折,终于逐步变成现实。

上世纪80年代,任继周在国内建立了首批5个草地农业试验站。2013年,贵州省拿出1.6亿元种草养牛养羊,计划到“十二五”末期实现人工种草和改良天然草场300万亩,实现畜牧业产值100亿元以上。

“我很高兴,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草地农业在局部地区初步实现,但我的梦想是能看到草地农业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任继周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发展草地农业是任继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观点,但是传统的“以粮为纲”的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草地农业一直被遏制。经过了四十多年的发展,草地农业以及我国天然草原的状况如何?面对这样的询问,任继周眉头紧锁,摇了摇手说:“几十年来,我亲眼看着我们的草原一天天衰败下去,跌到历史的低谷。草地资源在耕地农业的重压之下不堪重负。直到今天,90%的草原仍然没有脱离退化的轨迹。”

“你知道现在的牛羊吃什么?吃粮食!这太可怕了!”任继周感叹,我国目前年粮食产量6亿吨,2亿吨即可满足人们吃饭需要,而家畜饲料却要依靠进口,过去5年来仅玉米进口数量就翻了104倍。30年来,人的食物结构变了,口粮需求下降,畜产品需求上升,饲料需求量也相应大增。土地的负担太重了,不得不依靠化肥农药。结果造成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农产品残毒等问题严重,农业系统到了危险的边缘。

面对这种病入膏肓的耕地农业发展模式,任继周开出的药方是“发展草地农业”。“国家一直说要‘退耕还林’,我看在有些地区‘退耕还草’效果更好,收益更快。”

发展草地农业,有一个重要的手段——放牧。但是近年来,“放牧”一词被妖魔化了,人们把草原生态恶化、牧区贫困、文化落后等都归罪于放牧,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规定了全区“禁牧”的时间。

任继周表示,放牧是国内外普遍运用的草地管理基本手段,可以维持草地的生态健康和生产稳定。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放牧的现代化转型,使现代化放牧与现代化农业结合,目前这种现代化混合农业盛行于北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

任继周还表示,草田轮作是现代化混合农业的重要特征。在我国,经过试验的草—粮轮作、草—果轮作、草—烟轮作等土地利用系统,都可以建成大量的栽培草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些栽培草地上割草或轮牧的经济成效显著。不但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总产量增加,也可以使草地畜牧业蓬勃发展。因此,利用中低产田、季节性撂荒以及采取草田轮作、间作等技术,“退耕还草”、发展草地农业在我国农耕地带将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中国科学报》 (2013-08-21 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