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金匮要略》之脾胃病之二
秦兵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金匮要略》。
陈俊:治疗脾胃病首先要辨脏腑,脾与胃互为表里,脾主运化,又主统血,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系统病的证候表现多围绕脾胃功能的失职展开。脾运失常,常表现为腹满、宿食、下利等。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血不归经,则出现《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所述“吐血不止”或“下血,先便后血”的远血。脾失转输,水津敷布失常,水湿停聚,出现《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所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等水气病。湿热内蕴中焦则出现《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治》所述:“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的谷疸。寒湿困脾则“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的小半夏汤证。其次辨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说明诊断疾病首先应辨别病证的阴阳属性。中医阴阳学说从脏腑论,脾属阴,胃属阳。脾胃本身亦有阴阳两种不同属性。所以脾胃疾病,因病因、病程、病位等不同而有伤胃阳、伤胃阴、伤脾阳、伤脾阴及导致阴阳两虚或阴盛格阳等情况。《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论述了因误汗伤其胃阳,以致胃中虚冷,不能腐化水谷所致的胃反证。再次为辨寒热,《金匮要略》认为,脾胃病变在脏腑寒热虚实属性的归属上,表现为寒证多属于虚,而热证多属于实。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所述腹满一证,寒证多与脾肾阳气虚衰有关,而热证则以邪热结聚肠腑者多见。寒证主要有脾胃虚寒,阳气不运,如“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及大建中汤证等。热证多由实热、燥屎结聚于胃肠,气机阻滞,如“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的厚朴七物汤证及大柴胡汤证、大承气汤证等。而大半夏汤证、四逆汤证等寒证都是虚证,其病机是中焦虚寒或脾肾阳虚,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引起呕吐。最后辨表里,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里证是邪气深入脏腑的疾病。《金匮要略》所述脾胃病因邪气侵入脏腑故以里证为主,可分为里虚、里实、表里同病等。但亦可见到单纯的表证。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曰:“夫中寒者,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本条所述为单纯的风寒表证,尽管中气有所不足,但正气尚存,故感邪以后,外邪仅仅停留于肌表。
秦兵芬:《金匮要略》脾胃病的辨证,其方法主要体现为围绕主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运用脏腑、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由于脏腑和八纲之间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故辨证时不能把它们机械地分开,应有机地联系起来。《金匮要略》脾胃病的辨证思想,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现代临床运用脏腑、八纲对脾胃病进行辨证有着重要的影响。
版权所有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 - 澳门bet356体育在线官网
0773-6790095(急诊科)、0773-6790161(预约挂号)
glzxyjhyy@163.com
Designed by 信息科.LNX | 桂ICP备18003305号
桂公网安备 45030502000199号